深秋,来杭州最小的山看最大的摩崖石刻 -j9九游会老哥俱乐部交流区

 深秋,来杭州最小的山看最大的摩崖石刻 -j9九游会老哥俱乐部交流区
  • 合作热线: 0571-85053011
  • 合作邮箱: 30190510@qq.com
深秋,来杭州最小的山看最大的摩崖石刻
发布时间:2023-12-09 14:50:00 星期六   

张岱《西湖梦寻》中的“哇哇宕”

真是元代采石场遗迹吗?

弥陀寺文化公园里,沿着弥陀山脚下,有一汪并不起眼的池水,池上峭壁刻有三个很萌的大名,叫“哇哇宕”。

名字听着颇可爱又搞怪。其实,“哇哇宕”在明代田汝成的《西湖游览志》中,就提到过,历史可追溯到宋代,“庆忌塔下宋为丰储仓,前有石池,深不可测”。

真正让它到了今天还被人们念念不忘的,是因为“明末第一才子”的张岱。张岱在《西湖梦寻》里,不仅记录了山脚下那个曾盛极一时的“西湖香市”——“起于花朝,尽于端午”,也写了这口萌萌的水池。

莲池“哇哇宕”

据张岱《西湖梦寻》记载:“哇哇石,在棋盘山上,昭庆寺后,有石池深不可测,峭壁横空,方圆可三四亩,空谷相传,声唤声应,如小儿啼焉。上有棋盘石,耸立山顶。其下烈士祠,为朱跸、金胜、祝威诸人,皆宋时死金人难者,以其生前有护卫百姓功,故至今祀之。”

相传“哇哇宕”这名字,是元朝时一个名叫“哇哇”的杭州总管,将霍山上的石头开凿了三大片下来,运去造城墙了,痛得棋盘山哇哇大哭,日久天长,积水成池。传言已无从考据。不过,民国时期的一部城市旅行指南《杭游杂记·哇哇宕》中提到的倒是和张岱的说法颇似:“游其间者,小语小应,疾语疾应,哗然叫笑,答响满谷。”

神奇的是,历经数百年,今天这一汪池水还在,可惜如今的“哇哇宕”,回音早已无存。

如果真如传说所言,那“哇哇宕”,应该就是元代筑城时的一个采石场遗迹。一处小小的采石场遗迹,竟能历代传颂,为后人念念不忘,大概也就是这片弥陀山下之地了。

镇寺之宝

杭州最大的摩崖石刻

历史上弥陀寺留下来的老房子,原来应该是有十二三幢的,现在仅留了七幢,最中间的是大殿,一些石刻柱子都还在。走过大殿,弥陀寺“镇寺之宝”摩崖石刻便出现在眼前。

弥陀寺的石刻,按照记载,整整花了四年的时间,从清光绪四年(1878年)开始,光绪七年(1881年)竣工。

时光又来到清光绪二年(1876年),一位叫妙然的法师云游至此,后来用通体金粉将《佛说阿弥陀经》凿刻于弥陀山脚。尽管,历经岁月沧桑,已很难看清经文全貌,但还算保留完整。如今这块布满经文的巨大石壁,成了杭州留存至今面积最大、最完整的摩崖石刻,也是中国石刻艺术的重要文化遗产。

当年,云游至此的妙然法师,见到松木场小霍山石岩高峻、石性坚致、山体玲珑,于是募资买下一方山地,请人在石壁上凿刻《佛说阿弥陀经》,崖前筑寺,由此才有了弥陀寺。

大佛殿

他请来书写整篇经文的,正是晚清学者、著名居士、书法家沈善登。沈善登“斋沐敬书”,足足写了53天。这个闭关被后人描绘得惟妙惟肖,传说他将自己关在苏州梅花胜地邓尉山,一旁请人昼夜念佛,自己则“斋沐敬书”。起笔之前,先礼佛三拜,念佛号一百零八声,金刚咒七遍,然后“跪而书之”,前后53天,方才成就。

妙然法师获此墨宝,满心欢喜,马上雇人将哇哇宕岩壁凿削、磨平、镌刻。在刻经过程中,每日宣念佛号,以为加持。可惜经刻尚未完成,妙然法师便西逝了。

后来,工匠用了整整四年时间,刻出了一件高约5米,长24米,正文加附记共2194字的石刻,并以金粉饰之。石刻上每个字差不多都是15厘米见方。“字大几寸,铁画银钩,遒劲圆润,深及八分”,如果撑开五指将手掌覆在其上,居然横向比例刚刚好。人见之,无不肃然起敬,争先布金。这才有了弥陀寺的创建源起。

不过,如今,石刻字体上原本附着的金粉,伴随着时光的磨砺,已荡然无存,只透出砖红色的岩石。

弥陀寺文化公园重建前,几乎被岁月遗忘的摩崖石刻,“挤”在一片已近破败的民居屋的缝隙间,紧挨着出租房的墙壁。年久失修,石壁上布满了青苔,经文字迹的空隙中也长满了青苔和石灰。

中国美术学院的书法艺术家鲁大东和这面摩崖石刻颇有渊源。“我第一次见到它,是因为我大学同学当时的宿舍就在这里。门口正对着这面石刻,当时见到,我真的非常吃惊,如获至宝。”

今天弥陀寺文化公园内的《佛说阿弥陀经》石刻,已不再裸奔,和这片遗址一样,得到了科学保护。崖壁顶部进行了排水引水,减少了山水对石刻的侵蚀,根据史料记载,石刻外围修建了石经阁建筑,从而避免石刻风吹日晒。

来源:都市快报    作者:记者 潘卓盈 通讯员 楼舒 方婷 杨依飞 摄影 记者 陈中秋    编辑:郑海云
分享:
网站地图